
杭州第19屆亞運會圓滿閉幕,當人們沉浸于對那些精彩瞬間的回味時,橫亙在崔巍腦海中的,卻是8個月前在臨安的那個上午。
崔巍打開手機,劃過無數與亞運會相關的畫面,翻至2023年1月13日。
那天,她在臨安拍了一張照片——畫面遠處是高山大川,眼前是原野樹林,中心是一座小村;天氣微雨,山的青翠與霧的潤白交織在天目山脈南麓,繪就一幅極富現代感的江南山水畫。
看起來,這個畫面似乎和亞運會沒有什么關系。但是,這位開閉幕式副總導演卻說,照片蘊含的意味,對她和主創團隊影響深遠。
可以說,杭州亞運會對文化元素的呈現,和賽事一樣震撼。
觀眾記住了拼搏的汗水與吶喊,也記住了亞運場館中的文化暢游——在良渚、西湖、大運河、錢塘江之間切換穿行;走進黃公望的富春山居,王希孟的千里江山;沉浸于那些與文化相關的細節,吟詠詩詞,折桂擎荷。
這些瞬間,是傳統的,也是現代的,其背后對應的是3D雙威亞技術、裸眼3D視覺特效、AR虛擬數字穹頂、數字點火儀式。
當冷峻的高科技,被用于重新表達我們所擁有的傳統文化,它必然給出新的風貌。
可如何在它們之間找到極富江南韻味的溫情表達?創作團隊打磨了三年。

綠水青山
是“攜手同行”的落腳點
崔巍和開閉幕式總導演沙曉嵐的合作不是第一次了。
2016年G20峰會文藝晚會“最憶是杭州”,也是以杭州為“題眼”,兩人攜手,將中華文化與世界的交流完美呈現。杭州亞運會開閉幕式,該如何展現當代中國精神面貌和文化創造?這道題不簡單。
將傳統文化作為杭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的一個出發點,是團隊初建之時,就已明確的方向。
如何圍繞“杭州”“浙江”進行表達?
開幕式的內容,分三部分,“國風雅韻”的核心在傳統文化、煙雨江南之美,“潮起之江”的重點在動感浪花、時代精神之美——這兩部分在團隊中很快達成共識。
第三部分“攜手同行”如何講?如何回答亞洲各國攜手同行、心心相融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含義?這部分最關鍵,但最開始大家都想不好。
審題還得到現場去。崔巍說,在大量案頭工作的同時,團隊開啟了采風之行,斷斷續續算起來,有三個多月時間。良渚、西湖、大運河……這些文化地標當然不能錯過,杭州的臨安區是最后一站。
2023年1月13日上午,亞運會幕后團隊采風團的大巴車開到臨安太湖源鎮。
南宋紹興年間,臨安府於潛縣令樓璹,畫了45幅《耕織圖》,以反映當時勸課農桑的情形。一千年后,於潛縣成為臨安區的一部分。太湖源鎮的農耕文化紀念館里,存放了歷代不同版本的《耕織圖》,一張張看過去,那些古代江南忙碌的耕織場景,崔巍至今印象深刻:“這就是江南的基調,也是‘攜手同行’的含義吧!”
就是在這個上午,如何在亞運會的開幕式中表達“攜手同行”,大家腦海中的愿景明晰起來。這片昔日誕生《耕織圖》的土地上,現代農業正走入“互聯網+”時代,一幅現代版《耕織圖》正形成。
不單臨安,在富陽、安吉、淳安縣的下姜村……主創團隊都看到類似的村鎮,坐落在綠水青山中,這是美好中國的縮影,是新時代中國走向現代的縮影。
對于亞洲來說,山水相連的各國自古至今歷史交織、文化交融。綠水青山象征著美好的未來——它不單是臨安的未來,也是亞洲與世界的未來。所以,“綠水青山”就成為“攜手同行”的落腳點。
但開幕式上最終并沒有展現臨安和《耕織圖》的元素。畢竟,文藝演出僅僅20多分鐘,采風的素材則堆滿了三個月的日日夜夜。
熱情的臨安鄉親們會不會失望?崔巍的腦海中,不時會閃現這個念頭,不過,想到開幕式上的高潮部分,她又有些釋然了。
那個場景令人難忘:裸眼3D視覺技術構筑拱宸橋的兩邊,戲曲、非遺等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繁華一起出現,當萬家燈火點點亮起,全場唱響《夢想天堂》。
這個創意,正是那張照片給予的啟發。
如果說傳統文化在人的情感中有至高的表現形式,它當如崔巍在采風中所感受到的那樣——任何個體都“對生活充滿熱愛,對美好充滿向往”。她相信,臨安的父老鄉親應該看懂了這張另一種意義上的“耕織圖”——它是傳統與現代并舉的“耕織圖”。
而對沙曉嵐而言,開閉幕式面向世界的那一刻,他終于能放松心情,像一個普通觀眾那樣,品評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幾個方面:“浙江的江南韻味,勇立潮頭的精神以及數字科技。”

依水而生
塑造江南的剛柔相濟
江南之勝在于水。
溪流、湖泊、江河……水是江南文化的承載。而在開幕式總撰稿冷凇的眼中,它的意義還要深遠——
“既是中華文明的探源,又是杭州文化的溯源,是亞洲山水相依的結緣,更表達著愛達未來的心愿。”
四個短句,都以發音為“yuan”的字結尾,它們與水的關系不是一下子就在腦海中跳出來的,冷凇說,三年努力,100場以上的策劃會,才有了以“水”為串聯的創意。其背后的調研,更是沉浸式的:團隊與西湖的四季常伴,并走進大運河和西溪濕地的人群中間,深度體驗,整體考量。
由此,依水而生的江南韻味,走進了亞運會的每個細節。
比如開幕式上的節目單,以富陽竹紙制作而成,其工藝始于唐、興于宋,與王安石、黃庭堅、梅堯臣、米芾等都有一段書法故事,如今,它的紙面上,寫的是中英雙語的節目介紹;又比如開幕式中隱藏的“詩詞大會”,有“接天蓮葉無窮碧”,有“錢塘潮涌自天來”,還有“弄潮兒向濤頭立”……
這些,無一不在呼應開幕式的主題:“潮起亞細亞”,它的核心是水,而富陽的竹紙生于水,歷代的詩人吟詠的也是水。
同樣在追逐水的,還有章俊杰。這位亞運會獎牌的設計者,是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。
杭州亞運會的獎牌名為“湖山”,它整體造型如同良渚玉琮的橫切面,內圓外方,那是5000年前先民的藝術創造。
章俊杰先是在宋代杭州畫家馬遠的《水圖》中找到了靈感,而后,在良渚博物院,他與一塊玉琮進行了無數次“對視”。最終,他將方形的玉琮和圓形獎章融為一體,圓方相融,正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。
“良渚文明、運河、西湖都離不開水;錢塘江、富春江等,既代表了江南風情,又孕育了這片土地的人文氣質。”從畫下第一筆到600余天后的定稿,近兩年時間里,“湖山”經歷了二十多輪改稿。“水”是章俊杰始終堅持使用的一個意象,“因為它所代表的江南風情,最能反映這片水土的人文氣質”。

黑科技加持
讓錢江潮更“潮”一點
杭州亞運會在八月潮起之時舉行。一千多年前的古人,沿詩路東行之時,總會在西陵古渡——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濱江西興停泊。其時,江面遠比今天遼闊,西陵也如今天的“大蓮花”一般,位于江岸。
因此,翻開有“西陵”字眼的唐詩,目及之處,巨浪滔天。如劉長卿的“西陵潮信滿,島嶼入中流”,又如李紳的“雨送奔濤遠,風收駭浪平”。
因為亞運會,錢塘江畔涌起了更為生動的人文和科技大潮。如果詩人們目睹今天,不知會如何抒發所見所感?
杭州亞運會主火炬塔的名字叫“錢江潮涌”,它總高19米,由19根火炬柱依次排列組成,每一根都代表著一屆亞運會。
開幕式上,主火炬塔被點燃的那一刻,主火炬塔工程項目經理施銀鋒盯得眼睛生疼。
2021年10月,還在上海出差的施銀鋒,在電話里接到這項任務時,整個人都是蒙的。但是“錢江潮涌”以天然的文化魅力,吸引著它的建設者。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創意,大家都很興奮,施銀鋒意識到榮譽和責任都是巨大的。
兩個月后,工程開工之際,施銀鋒用“戰時狀態”來形容當時的緊張與忙碌,他負責統籌協調,一方面監督工程部件的高質量預制工作,另一方面協調主會場,精準安裝各類部件,因為“大潮涌起”需要非常精密的計算和所有環節的咬合。
開幕式后,他給自己曾經的班主任、最敬重的齊盛老師發了條信息:“齊老師,我可以舒口氣了。”
與施銀鋒同樣舒了一口氣的,還有主火炬塔總工程師嚴華鋒。
“錢江潮涌”并不是固定不動的火炬裝置,它呈現出兩種姿態:如“浪”般卷曲時,造型猶如中國傳統祥云;點火時,又如錢江潮涌,火焰由末端如潮水般涌向主火炬,最終騰躍在最高的火炬柱頭。薪火傳承、勇立潮頭的意味就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展現。
讓冰冷的鋼結構材料“跳舞”?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最終被嚴華鋒和110余人的團隊攻克。
“如果‘潮涌’不能動,那就無法完美詮釋這一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名字,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它‘舞動’起來,還要‘舞動’得優美動人。”為了讓“浪潮”涌動起來,嚴華鋒說,他所在的團隊在每一根火炬柱的設計上花了很大功夫,最終利用了機械骨骼系統和裝飾系統分離兩套系統,才解決這個難題,達到了視覺呈現的連貫和優美。
在“水與火”的融合中,觀眾或許不會想到,“電”才是最后一把鑰匙。
“錢江潮涌”火炬塔的電機技術“內藏乾坤”,它可以應對各種極端天氣,還有多重安全保障,以應對突發情況。
在調試的過程中,嚴華鋒和團隊模擬了一系列極端天氣。
“即使前端電機失效,備份電機也能保障系統繼續運行,倘若備份電機也失效了,我們還有電動手搖扳手作為最后防線。”
如此嚴密的設計,嚴華鋒的心還一直懸在空中,直到“錢江潮涌”的火焰沖向夜空時,他才放下了忐忑許久的心。

一個“弄潮兒”
背后有無數弄潮兒
潮涌之上,當然少不了弄潮兒。
開幕式上,當那個巨大的數字火炬手“弄潮兒”踏浪而來,點燃火炬;16天之后,它再次返場,向著火炬比心,三步一顧地奔向遠方。
兩個多月前,崔巍第一次看到“弄潮兒”——當然,那時,它還沒有這個通俗好記的名字。盡管此前已經在創意中無數次討論過,但第一次合成測試時,崔巍看到高大的數字火炬手矗立在眼前時,起了一身雞皮疙瘩。
“弄潮兒”來自全球超1億人的共建,大家通過“智能亞運一站通”成為線上“數字火炬手”,每個人根據個人喜好,選擇不同的膚色、五官、臉型和發型,創造出一個專屬自己的數字火炬手。當象征著上億數字火炬手的光粒在錢塘江畔匯聚,“弄潮兒”誕生,并實現了亞運史上首個“數實融合”的點火儀式。
“弄潮兒”身后,有無數弄潮兒。
一個多月前的9月8日,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活動在杭州開啟,一名90后少女,手持第96棒火炬在西子湖畔跑出50米。億萬人共同參與的數字火炬接力項目,就來自這個女孩和她的團隊。她叫夏思禹,是數字火炬設計師、螞蟻集團員工。
夏思禹全程參與了數字火炬手的打造,她篤信科技的力量和辛勤的汗水缺一不可。
單是“捏臉”這一過程,就寫了20萬行代碼,而在更為復雜的服裝設計中,需要先畫好所有衣服鞋子的三視圖,再搭建3D模型,用到的圖像數據高達幾十萬張,為了保證運行穩定性,團隊還進行了幾乎覆蓋所有手機機型的測試,即使8年前的老機型也能順滑運行。
在崔巍的眼中,“弄潮兒”來自無數觀眾的點擊,是無數人的凝聚——“這就是命運共同體啊”!
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裸眼3D技術……科技早已在構筑起這座城市生活的細節,又在亞運會中驚艷又合理的場景應用,為我們打開了另一種視野——詩畫江南也可以插上智慧的翅膀。
9月25日凌晨兩點多,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結束后的第二個夜晚,冷凇發了一條朋友圈。從2016年3月到這一刻,他已經七年半沒有在朋友圈說過一句話。他感謝了很多人,那個長名單里的名字,有些為大眾熟知,絕大多數不為人知。
對杭州亞運會來說,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弄潮兒。
在杭州亞運會結束一周之時,再請冷凇回憶三年中難忘的細節,他說,帶給他與團隊靈感的是“杭州這樣一座底蘊深厚的寶庫”和“這么多專家、學者”。
可以說,傳統文化與人的動能,寫就今天的歷史,也把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——
杭州亞運會原定于2022年9月10日開幕,那天是中秋節。而一年之后的9月23日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。
2022年7月19日,在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宣布杭州亞運會延期的那一刻之前,包括冷凇在內,大家還抱有一點僥幸心理:開幕日會不會還是中秋節?
最后,開幕日定在了秋分。
這是非常大的挑戰。“本來構思好的中秋主題必須打破,我們要重新尋找關于秋分的文化。”冷凇說,團隊必須把秋分“豐收”意義進一步挖掘,“然后,有了良渚先民的收獲,又從收獲糧食引申到收獲世界的友誼,這樣才能不斷重新建構開幕式的文化意義。”
2023年6月2日,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。這時,亞運會的開閉幕式方案還沒有完全確定。這次會議之后,團隊迅速將方案中的第一篇章進行調整,強化傳統文化,以展現中華文明以自我發展、回應挑戰、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,發展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。
“我們有一條基本的底層邏輯:從歷史人文中尋找答案。”從傳統文化出發,如何做到獨有創意?冷凇說,他們看了這30年來大型賽事的開閉幕式演出,“梳理別人的創意,不是為了借鑒,而是為了避開。”
同為沙曉嵐執導,同是江南命題,從G20杭州峰會的文藝演出到杭州亞運會,能避開嗎?
“能。”冷凇很篤定地回答,“因為時代前行了。”